<legend id="oaouc"><sup id="oaouc"></sup></legend><center id="oaouc"><wbr id="oaouc"></wbr></center>
  • <center id="oaouc"><button id="oaouc"></button></center>
  • 在“兔的多重宇宙”中抱緊我的小兔

    李佩珊2023-01-16 20:59

    李佩珊/文

    兔年將至,或許是難得逢上一個眾口一辭為“可愛”的生肖,以至于元旦剛過,各色喜慶小兔的形象已經遍地開花。在一片“萌兔”迎新的大勢下,中國郵政發行的生肖郵票上的藍色猛兔分外吸睛,也不免引來了些質疑紛爭。

    為什么在大眾心中,兔子天經地義只能“萌”而不能“猛”?回顧兔子和人類文明交纏在一起的歷史,會發現小小的兔子被迫扮演了相當多元、對立而又交纏的角色,是家畜、有害生物、醫學犧牲品,也是寵物和童話明星。在人類為兔子打造的“兔的多重宇宙”中,既然喜愛和殺戮,奉獻和反噬都可以共存,一只特立獨行的豪邁猛兔又怎么不可以容身其間呢?

    作為因養兔而愛兔的人類之一,我對漫天萌兔所可能引發的購買寵物兔的不理性熱潮難免有些憂心忡忡。寵物兔們大多和我的小兔一樣,雖然有迎合大眾想象的軟萌可愛的一面,但“兔族”本性決定了它們注定也有頑劣、甚至兇猛的另一面。兩面結合,才是完整的小兔。但如果你都不能接受一只不“萌”的兔子形象的話,那你必須相當謹慎地思考是否要養一只小兔,并對它長達七八年的余生負起責任。

    比起這樣艱難的決定,最簡便可行和最溫暖的增添兔年氛圍的方式,或許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讀一讀《天鵝絨兔子》這本一百年來迷住了全世界的孩子們,同時也深刻到不會讓大人感到無聊的繪本。在兔年,有什么是比請一只小兔幫助你的孩子認識什么是“真實”乃至有些“復雜”的愛更特別的禮物呢?

    “兔的多重宇宙”

    一只肥碩的藍漆漆大兔子,右手持筆、左手執信,有一雙銅鈴般紅彤彤的大眼和扯開三瓣嘴哈哈大笑所露出的一張血盆大口,胡須和指甲皆若鋼針般直挺挺。作為2023年中國郵政發行的癸卯兔年生肖郵票,如此豪邁驚人的兔子形象離“猛”很近,離“萌”很遠,徹底偏離了大眾想到“兔子”第一瞬間所喚起的“弱小可憐又無助(但可愛)”的刻板印象。

    不過,都說了是“刻板印象”,大眾確實是對兔子有著一廂情愿(并且相當平面)的文化印象:這個世界上只該存在那種“白又白”的“小白兔”,雪白干凈、天真柔弱,甘居“食物鏈底層”只吃草和胡蘿卜毫無怨言,直教人感嘆“兔兔那么可愛,怎么可以吃兔兔”。

    而畫出如此猛兔的黃永玉老先生,或許才是少數參透了兔子機密的人類。是的,千百年來,人類一手打造了“兔的多重宇宙”,兔也成為了人類文化中唯一“承擔了這么多”的動物: 最初,兔子是被吃的家畜,在新大陸卻不知怎么搖身一變,成為了危害到農場收成的“有害生物”;近代到來前后的十八、十九世紀,它們被迫為人類醫學進步而貢獻生命,是被犧牲的無名英雄,卻也第一次“登堂入室”,擔任了新興的城市居民們情感上親密的羈絆,也就是“寵物”之職;在大眾傳播興起的二十世紀,雜志、圖畫書的出版則讓小兔們開始了在聚光燈之下的“童話明星”之旅。

    直到如今,家畜、有害生物、醫學犧牲品、寵物、童話明星等復雜而又沖突的身份,仍舊雜糅于兔子一身。既被殺戮、被吃、被犧牲,又被喜愛、被童話和“萌化”,是動物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就像1943年的一期《生活》雜志所感嘆的,“家兔是為數不多的,無論死活都可以享用的寵物之一”。

    兔子作為被吃的家畜的歷史非常悠遠。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的公元前一世紀,兔子就像羊一樣成為了提供蛋白質和皮毛的“經濟動物”。按照《博物志》的作者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GaiusPliniusSecundus)的記載,兔肉是羅馬人相當喜愛的食材,其中剛剛出生的兔子被視為珍饈。他們修建了可以延伸到地下的圍墻,來作為兔舍飼養兔群。隨著征服和擴張,羅馬人也將食用和飼養兔子的方式傳播到歐洲各地,至少從5世紀起,整個歐洲和中東的修道院就開始圈養兔子。

    不過,和雞肉、牛肉相比,兔肉已經被工業化的現代肉類產業淘汰了。這是因為兔肉雖然富含蛋白質,但無法提供其他肉類所能提供的人體必需的脂肪和維生素,“兔肉綜合癥”(Rabbitstar-vation)正是“蛋白質中毒癥”(Proteinpoisoning)的別名。在1928年,著名北極探險家維爾哈穆爾·史蒂芬森為了推廣因紐特人的飲食方式,在紐約貝爾維尤醫院做了一次一年內只攝入肉類的實驗。為了復刻他在北極圈內吃兔子荒野求生的飲食經驗,實驗人員要求他只攝入蛋白質、零攝入脂肪,很快他開始腹瀉、頭痛,不得不終止了實驗。二戰時美軍發布的北極生存小冊子已經強烈警告道:“任何時候都不要限制自己只吃兔子,‘兔肉綜合癥’會讓你腹瀉,乃至死亡。”

    然而,作為特色肉類及能提供毛皮副產品,讓兔子至今仍逃不過被吃的命運。2017年包括野兔在內的全球兔肉150萬噸的消費量,和同年千萬噸級別起步的禽肉和豬牛肉消費量來比,已經是不值得一提。例外是在發展中國家,兔子仍被大力推廣飼養和食用,幫助饑饉中的人們獲取蛋白質。

    事實上,歷史上的兔子也是人類在面對短缺時的關鍵依仗。美國大蕭條時,貧民依靠兔子和松鼠充饑,將其稱為“胡佛豬”。在戰爭爆發食物短缺時,兔子更是成為了肉類救星。二戰中,實行配給制的英國政府號召民眾養兔來吃,美國也試圖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國民“兔子”運動,號召國民們用類似板條箱的材料充作兔窩,撿拾雜草和樹枝來喂養“儲備糧”。

    在人類任性妄為時,即使是乖乖被吃的兔子,也會變為人類作繭自縛的噩夢。“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新大陸的涉足,讓兔子淪為了破壞農場收成、帶來生態災難的“有害生物”。1788年英國第一艦隊為澳大利亞帶來第一批流放者時,兔子是隨行的五種家畜之一,和歐洲人一起新奇地踏上了這片半個地球以外的土地。近一百年后,泛濫成災的兔子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政府官方認定的“有害生物”,當時新南威爾士州政府苦于兔子刨啃造成的經濟損失,懸賞2.5萬英鎊來尋找“未知的可以有效消滅兔子的任何成功方法”。

    澳大利亞人和“有害生物”兔子的大戰由此蔓延了近一百年,軍隊參與的全民獵殺無法追趕上兔子的繁衍速度,大興土木建立的橫跨大陸的三條防兔圍欄也阻攔不了兔子入侵西部農業區的前沿陣線。直到20世紀50年代,有賴于弗蘭克·芬納博士的研究,對兔子致死率為99.5%的粘液瘤病毒被采用為對兔子的“生物控制”措施,澳大利亞的兔子才從6億銳減為1億。不過,兔子們頑強地通過歐洲野兔雜交帶來的超強遺傳抗性進行了“群體免疫”,在1991年又恢復到了兩億左右的數量,并且保持到現在,牢牢霸占了本地動植物的主要威脅者和農業破壞者的地位。想必,在澳大利亞人看來,威武猛兔才更靠近他們心中兔子的形象吧。

    而“現代性”的到來,讓小小兔子被迫承擔的角色更復雜多變。出于現代科學的發展需求,兔子在十九世紀中期首次被用于實驗室研究,仍至今是被大規模培養的實驗“用品”。兔子和人類一樣對致畸物很敏感、會產生抗體,體型小容易飼養,卻也有足夠的體型來抽血,此外妊娠期較短并且能夠誘導性排卵,可以方便胚胎和遺傳相關的研究。兔子成為了為人類醫學進步而貢獻生命的最佳犧牲品,也是間接挽救生命卻被人類疏于歌頌的無名英雄:青霉素,這一丘吉爾口中二戰期間最偉大的發明,完全依靠對兔子的注射測試,來保證每批運輸批次的安全性。

    十九世紀后半段維多利亞時期,市民階層和大眾傳播的興起,則讓兔子乘著剛剛興起的寵物風潮“登堂入室”,成為人類特別是兒童感情上親密的慰藉和伙伴,更進一步地,成為了雜志、畫報乃至動畫片中的“童話明星”。

    近代以前的人類普遍將動物視為“非理性的生物”,疲于種植、畜牧來向自然討食的他們很難發掘動物作為經濟來源之外的價值。中世紀時,學者們普遍認為,人與動物之間倘若存在的情感關系是“令人厭惡”、“墮落的”。直到十八、十九世紀城市和其中的中產階級開始崛起,遠離土地的他們傾向于將自然和動物浪漫化,親昵地給貓、狗乃至兔這樣的小動物取上個家人似的名字,允許“寵物們”和自己在室內一起生活。在歐美,兔子至今仍是排在狗、貓之后第三受歡迎的寵物,雖然遠沒有前兩者主流,在美國只進入了1%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父母甚至是道德家們,相當鼓勵兒童飼養寵物來培養包括善良、自制在內的中產階級崇尚的美德,特別是幫助男孩來抵制暴力傾向。兔子是特別為此目的而推薦飼養的動物之一,或許是因為其在大眾印象里格外弱小無助吧。兒童和兔子因此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在那個時代,歐洲各地的肖像畫中,抱著自己心愛兔子的兒童并不鮮見。如雜志這樣剛剛興起的大眾傳播載體,也很樂意對此現象推波助瀾吸引讀者,兔子這樣兒童寵物的飼養建議、兒童文學、圖片被他們作為了刊載重點。

    然后,更專門的兒童童話書出現了。最經典的“兔童話”《彼得兔》誕生于1902年,將兔子作為童話文學中兒童視角的替身的傳統傳承了下來。再沒有其他作為童話主角的動物形象,能像有著柔軟蓬松的圓身子、憨態可掬的大耳朵和大腳板、童真的大眼睛的小兔子們那樣,徑直地擊中孩子們的心。其實,迪士尼的“頂流”明星,本該也是那只叫做“幸運兔奧斯瓦爾德”(OswaldtheLuckyRabbit)的黑白兔子,而非后來的老鼠“米奇”。

    這些“童話明星”兔,卻也讓大眾印象中兔子的形象走向了一種逐漸固定的刻板定型:兔子是天真可愛的,因為童話故事里的小兔和孩子們手里的毛絨玩具都是那樣的;兔子最愛吃的是胡蘿卜,因為兔八哥(BugsBunny)嘴里總是嚼著一根;兔子是弱小善良的,因為即使彼得兔的爸爸被人做成了兔肉餡餅,他們一家對于人類仍舊保持善意。“萌兔”成為了一種大眾公認的真理,被吃、被殺戮、被犧牲和反噬,作為“兔的多重宇宙”中“月之暗面”的另一部分真實被有意無意地掩埋了,只留下喜愛,連一只特立獨行的藍色猛兔的形象也難得容身。這種對兔子和其他物種形象的“燈下黑”,或許該提醒我們反思,我們這些長期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類,為維持自我良好感覺而粉飾太平是有多么傲慢。

    我的小兔,“兔族”其一

    必須坦白,我之所以對兔族的被壓迫史如此絮絮叨叨、義憤填膺,全因對我的小兔愛屋及烏。

    是的,我有一只小兔。我的小兔是一只道奇侏儒兔,相當常見的寵物兔的品種。帶它回家實在是意外,全然是因為我被心機小兔子突如其來的“糖衣炮彈”擊昏了。三年前,寵物店內一眾可愛如彼得兔的小小兔們,對我這游蕩至此的好奇人類所伸出的罪惡雙手極盡抵抗,即使我按抱貓的姿態扶在掌心,四只腳爪也要蹬個不停。店員見狀,從籠子里掏出一團不起眼的黃白相間的毛絨球遞給我。“倉鼠?”這經典配色和黑漆漆的豆豆眼不禁讓我發出此問。“道奇侏儒兔。”店員笑著回答,翻了翻它短若半枚扁豆的小耳朵給我看,徑直將它放到了我掌中。

    小兔小得掌握不了自己的重心,如小不倒翁般四仰八叉般搖晃了片刻,還未在我掌心坐穩,就不由分說地胡亂舔舐起了我的手指,完全是讓人想象不到的乖巧親昵。“兔子可以像貓一樣自己上廁所,又不會叫得煩人,這個品種之后也不會長得很大……”店員在旁添柴加火,而昏昏然的我提著小兔和籠子、草料木屑到家,按著店家的教導將它勉強先安置下來,才意識到一向厭惡風險講求研究透徹的我本人,實在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倉促迎來了獨立自主生活后的第一只寵物。

    旁人聽說我養兔了,不置可否,第一句往往是“兔子臭不臭”。畢竟兔子作為“兒童限定寵物”,和小雞小鴨一樣,往往由人提著幾十只在小學門口售賣,蜷在小小的籠子里被哭求的孩子們買回去,被家長們喂些菜葉蘿卜,在排泄物的臭氣中糊里糊涂地結束了短短的一生,不像貓狗,起碼是個“正經寵物”。

    本著先上車后補票也算亡羊補牢的心態,我忙著搜尋讓小兔避免這種“悲慘命運”的科學喂養方法。店員說,沒有到成年期的小兔子必須養在籠內,室內光滑的瓷磚會讓它沒有成型的骨骼變成“八字腿”。寂寞的小兔自己在不到一平的籠子里的食盆、廁所和水壺之間蠕來蠕去地打轉,見到一絲人影,它就急切地把兔臉擠到鐵絲籠柱的縫隙間齜牙咧嘴,是個求人摸頭親近的姿態。

    小兔是爭氣的,我按圖索驥摸索著養育它,它便不挑食地攝入提摩西草和兔糧;教它如貓般在木屑中定點上廁所,也沒有太費功夫。我便心軟,每天放它在房間里溜達“放風”一番。它四處嗅嗅聞聞,突然如閃電般急奔起來,匆匆一個“漂移”將自己甩到空中,從腦袋晃起將這股浪扭到屁股,似人般載歌載舞式的歡喜奔向我。這般“彩衣娛親”式的表演讓我瞠目結舌,“小人精呢”,父母看到視頻,對小兔的評價也鄭重了起來。

    待到幾個月后小兔成年,搬的新家正好有一間小陽臺,便做了專門讓它自由活動的兔房間,白天也會打開陽臺門,讓它在家中自由穿梭玩耍。這三年不得不總和小兔賴在家中,近乎24小時貼身所觀察到的小兔行為時常讓我懷疑它皮下確確實實是個“小人精”。如若不是親眼目睹,我實在難以想象拖鞋大的小兔,能夠用門牙狂暴地搖開但凡那么一絲沒關緊的陽臺門,以溜出來玩耍;也難以置信小兔能夠在層層包裹的外賣袋子中嗅到它摯愛的蘋果的味道,大肆啃咬并且差一點就暗度陳倉滾回自己的房間;以及,它會有多么愛鋪床疊被,雖然很愛在人類的床上慵懶地拉伸自己趴成一條,但總是要嫌棄用前腿將一切皺褶鋪平。

    沒見過世面的人類如我,在它做出一切如此“靈性”的行為時,總忍不住高調注視、歡喜贊嘆和大肆傳播分享,讓親朋好友在朋友圈見證小兔的獨一無二。啊,人類總是會被所謂的“獨一無二”吃的死死的。想來也并不可恥,畢竟,擁有一顆行星的小王子,也會被宣稱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玫瑰花所徹底征服,讓其成為“小王子的玫瑰花”。而作為這顆藍色星球數十億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擁有一只獨一無二的很“靈”的小兔,莫怪會有點貪有點癡地口口聲聲叫著“我的小兔”。

    或許是自信已經吃定了我,小兔猖狂地打破了它誘人上鉤的“乖巧親昵”的“舔兔”面具,越發暴露了懶得理人和小心眼的本性:明明小時候已經認得自己的名字,叫一聲就會屁顛屁顛地跟著人跑,如今喚它,抖一抖兔耳朵姑且表示聽懂了,就是更愿意像母雞一樣蹲在原地,而不愿意搭理你;領地意識也與日俱增,明明昨日是隔著籠子也希望能被摸摸頭的“小甜甜”,今日卻是每日要以大王巡山的架勢視察一整遍家,把下巴蹭上一切新出現的物品以做屬于本兔標記的“牛魔王”;給它清理籠子倒糧的時間久了些,也要像被入侵了領地一般,從喉嚨里發生不滿的“呼呼”聲。最慘烈的事故發生在小兔的“青春期”,心情暴躁的它會不發預警地繞到人的背后偷襲腳踝、招招見血,直到“絕育”之后,才在清心寡欲中重新愛好和平了起來。

    不過,這種人不煩兔、兔不煩人的新和平,其實反倒成為了文字工作者最理想的主寵關系。趕起稿來特別害怕被打擾的碼字工,是完全招架不了殷切地叫個不停、太黏人的寵物的。好在小兔整日也忙得很,忙著吃草、舔毛、瘋狂刨刨暖氣片前的宜家地毯,要把一切布置得合乎心意。而人呢,只會給小兔添麻煩,一被抱過兔味不對了,它就要把全身的毛再舔一遍,小兔好不容易移動的家居被放回原位,它就要反復斗爭,幾次三番不辭辛苦地拖回去。

    小兔能夠自得其樂,不像貓狗那樣高情感需求,倒也是件好事,作為有著陪伴義務的主人就不會那么歉疚。況且,小兔“有時”還是會膩歪的,要是一長段時間內完全不理小兔,小兔也會躍躍欲試博取些存在感。我在書桌前工作,小兔會突然蹦過來,用鼻子撞撞拖鞋、輕輕咬一咬襪子,甚至像小型犬一樣站起來,把兩只前腳搭在大腿上,此時抓準時機揉一揉兔頭,它就會發出輕微的磨牙聲以示非常“上道”;平趴在床上時,無聲無息跳上來一只兔,兔腳在背上試探地踩幾個來回,就不由分說地細細舔起人類的額頭,是最盡職盡業、一絲不茍的小兔技師。最重要的是,這些壞脾氣和小心思包括在內,也都顯得那么的獨一無二。

    只是,無孔不入的算法推薦和搜索結果,總要不請自來打破我對我的小兔是獨一無二的幻想,用其他小兔海量的圖文和視頻來證明,小兔的一切“靈性”行為不過來自于“兔族”本性。就拿它第一次展現“靈性”的“搖頭蹦迪”來說吧,短視頻平臺上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樣跳著“兔子舞”(bunnybinky)的小兔了,維基百科告訴我,這是兔族表達歡樂的共通身體語言;小兔被人抱煩了,總會在被放回地面時嫌棄地用后腳踢出的“噗噗噗”幾聲,也不過是兔族在感到厭煩時的標準做法,所謂的“踢泥巴”(KickingDirtUp)。只是,室內沒有小兔想象中的泥巴可以踢到我的臉上。毫無遺漏的,我也被精準推送了其他大驚小怪的主人們所拍下的小兔們用牙開門、鋪平床單這樣的高難度動作。失落,當然是有的,就像被迫知道了手工制作獨此一枚的定情信物乃是從拼多多九塊九批發而來,就像小王子看見了玫瑰園中的萬千玫瑰,不由自主產生了萬千悲哀。

    慶幸總有機緣,能容小王子和我這樣愚蠢的人類,來領悟到底什么是“獨一無二”。麥田里的小狐貍教會了小王子,“彼此需要”會讓雙方成為“世上的唯一”。而我的領悟時刻,則在某次帶著小兔去寄養時。我自然而然地按慣常的方式,讓它如“不倒翁”般坐在我掌心里抱著它,別的小兔的主人羨慕地說,“真好哇,我家小兔長大之后再沒讓我抱過它了”,店員也來湊趣,說到很多兔子就是完全不讓人抱的。我這才后知后覺,我的小兔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例如,仍舊需要人類的抱抱,來認同自己的人類對它而言的獨一無二,雖然成年后的它明明對人類的氣息相當嫌棄。

    因為它是“我的小兔”,我們彼此需要,所以,它對于我來說,就是宇宙(乃至多重宇宙)中最獨一無二的存在。說到底,要感謝小兔,即使它需要我這個人類才能生存,但是,在水泥森林中注定的恒久孤獨免不了讓人瑟瑟發抖,我最需要的,是小兔對我的需要。實際上我需要小兔,遠遠超過小兔需要我。

    想到此處,我對小兔相當歉疚。在難得邁出家門的生活中,作為社會動物其一的我,全賴有小兔的陪伴帶來了精神的慰藉。但作為從未被人類馴化只是被馴養的、天性熱愛群居的“兔族”其一,強烈保留著兔性的我的小兔,全因它的人類的財力和住所有限,完全被剝奪了它天性之中的被同伴陪伴的快樂,即使有再多香甜的蘋果和愛的抱抱,也終究無法補償。

    歉疚同時,我也有著一份或許自欺欺人的慶幸:如果我的小兔所托非人,無法遇上有著小王子的領悟的主人,當它釋放出自己的“兔族”天性中如“鼠族”般因生存而設卻不萌萌惹人愛的那一面時,它是否會被粗暴地對待、甚至被殘忍地遺棄?即使這是它“多重宇宙”中千萬命運中可能的一種,我仍舊心痛得不能呼吸。

    “真實的愛”

    如此,兔子在兔年理所當然的“大受歡迎”,只會讓我隱隱擔憂,這并非是那些被沖動帶回家的寵物兔們的幸事。覺得在復活節給孩子買一只寵物兔子是相當不錯的禮物的美國家長們是前車之鑒,按照《美國國家地理》給出的數據,有約80%在復活節購買的兔子都不能安然度過自己兔生的第一年,要不死亡要不被遺棄。顯然,頭腦發熱的家長們并不清楚到底該怎樣科學地飼養兔子,可憐的兔子們或是橫遭非命,或是被不負責任地扔進野外。

    即使各式各樣的可愛小兔形象紛紛在新年之際給你“洗腦”,但是,要不要養一只兔子,應當成為你嚴肅思考后的決定。如果你真的決定要負擔起給一條小生命一個家的責任,請盡量多了解一些科學養兔的知識,多了解一些兔子的習性,這起碼能基本保證它的生存質量,而不是被迫生活在又臭又臟的環境里還被你嫌棄;也能確保在你的兔子突破了你對兔子“柔弱可愛”的假設,依照兔性做出了咬電線這樣一些在你看來頗具破壞性和攻擊性的行為時,不會被你將問題都歸咎到小兔自身,甚至一氣之下將它拋棄,還能安撫自己這是讓它“回歸自然”。

    我必須相當嚴肅地強調,把寵物兔遺棄到小區甚至野外,根本不是響應“野性的呼喚”。寵物兔,或者說“家兔”,和野兔已經不完全是同一個物種,只能說是親戚。這意味著寵物兔失去了那些幫助它們能在殘酷的大自然生存下去的性狀,不能依靠本能來防御同樣流浪的貓、狗和烏鴉這樣的飛禽作為掠食者對它們的攻擊。此外,他們在繁育者的挑選和培養下變得顏色花紋多樣,也喪失了野兔普遍擁有的麻褐色保護色。一旦它們離開了人類的庇佑,只能靜待被捕食的厄運的降臨。

    另一方面,寵物兔們也不像貓狗,它們從來沒有被馴化過,這讓在人類活動的小區里流浪也完全不可行。它們無法像流浪貓狗那樣利用和人類共同生活的經驗謀得生存,不會翻垃圾箱、向路人賣萌乞討,看不出想幫助他們的人類釋放的善意,驚嚇之下只會動若脫兔,比貓狗的救助難度高了相當多。

    總而言之,養一只寵物兔的決定,其實要比養貓狗的決定更需下得慎重。如果你真的很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多地享受到兔年的兔氣息,最簡便可行和溫暖的方式,或許是全家人圍在一起,讀一讀《天鵝絨兔子》(TheVelveteenRabbit)這本誕生了整整一百年,卻仍舊深受世界孩子們歡迎的圖畫書。作者瑪格麗·威廉姆斯 (MargeryWilliams)寫了一個讓孩子們癡迷,卻又深刻到足以吸引成年讀者的故事。

    在她的筆下,用天鵝絨制成的玩具小兔為自己的存在意義而苦惱,雖然它外形上很像真正的兔子,可是它并不是。和它一起被小主人冷落的玩具馬教導它,得到了孩子的愛就意味著得到了真實。天鵝絨小兔奇跡般地獲得了男孩幾個月的寵愛,在男孩告訴保姆它不是玩具而是“真實的”的瞬間,它感受到了“真實的愛”的魔法發生了。即使它已經變得有些破損,可孩子的愛讓它覺得自己真實而不畏懼自己的變化。

    不料情勢又一次急轉直下,當男孩得過猩紅熱痊愈之后,天鵝絨小兔和其他貼身玩具被保姆拿到花園中要燒掉。它想起那“真實的愛”的魔法曾經發生過的瞬間,忍不住掉下了淚。魔法再一次發生了,仙女從它的淚滴中出現,把它變成了一只真正的、不再是軟綿綿的兔子,擁有了強健有力的后腿,快樂地和那些真正的兔子一同在自然中生活了下去。

    這個相當特別的、甚至觸碰到了“存在主義”的童話故事,或許正好是幫助孩子們了解和思考有關于愛和失落、遺棄和痛苦、甚至是死亡和告別這樣復雜的人生問題的契機。天鵝絨兔子那毛茸茸的溫暖,也會伴隨著故事安慰和照亮孩子。再也沒有比在兔年讓兔子幫助孩子認識到什么是“真實”乃至有些“復雜”的愛更特別的禮物了。

    如此大費筆墨在兔年到來前寫下這篇文章,也是盼望大家能在兔年能對兔子們有一份“真實”的愛。尤其是,對那些我的小兔一樣的寵物兔們而言,和無動于衷的漠然相比,那些依靠想象并不“真實”的愛所帶來的傷害和代價更大到讓小小的兔承受不起。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觀察家部門編輯
    采訪并報道一切關于社會的文化思考,比較關注經濟學和社會學及電影、小說領域。
    郵箱:lipeishan@eeo.com.cn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legend id="oaouc"><sup id="oaouc"></sup></legend><center id="oaouc"><wbr id="oaouc"></wbr></center>
  • <center id="oaouc"><button id="oaouc"></butto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