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oaouc"><sup id="oaouc"></sup></legend><center id="oaouc"><wbr id="oaouc"></wbr></center>
  • <center id="oaouc"><button id="oaouc"></button></center>
  • 國資新風向:現金流指標寫入央企考核

    王雅潔2023-02-04 09:48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雅潔 央企2023年的主要經營指標考核,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要求,最新一年將把央企的經營指標體系,由原有的“兩利四率”調整為“一利五率”。即用凈資產收益率替換凈利潤指標,用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營業收入利潤率指標,并繼續保留資產負債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

    2月1日,一家電力央企的子公司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通俗來說,原有的凈利潤指標考核,就好比是“攤大餅”,他說:“以前考核的是利潤額的絕對值,我可以通過堆低效的項目來把利潤額完成。”現在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相當于把大餅中食材和好的東西挑出來,把餅攤得小一點,把投資質量提上去。

    另一家能源央企子公司的計劃發展部負責人也觀察到了上述經營指標體系的變化,在他看來,未來自己所在的企業會逐步轉型,投資風向會產生新的變化,例如會降低傳統行業的投資,增加新能源、新材料項目投資的比例。

    對于上述經營指標體系的調整,《國資報告》2023年第1期刊發的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袁野的署名文章《優化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 推動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表示,將凈利潤調整為凈資產收益率,主要考慮凈資產收益率能夠衡量企業權益資本的投入產出效率,以期進一步反映企業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

    身處天津一家央企新材料基地建設現場的財務負責人則認為,此次調整,能扭轉央企投資以往“大而不強”的觀念,不再片面重視規模。

    上海天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評價道,在整個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央企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非常關鍵,本次的調整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時,傳遞了國企發展的一系列新的導向、新的要求。

    提效率

    從凈利潤到凈資產收益率,國資委的監管思路正在發生變化。

    2020年,監管層首次形成“兩利三率”指標體系,包括凈利潤、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率、資產負債率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021年,為引導中央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了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完善為“兩利四率”。

    此次最新調整的“一利五率”,首當其沖便是用凈資產收益率替換凈利潤指標。在原有的“兩利”指標中,保留了利潤總額指標,袁野在《國資報告》2023年第1期刊發的署名文章《優化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 推動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中表示,這樣調整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利潤總額包含凈利潤和上繳稅費,能直觀反映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同時,利潤總額也是勞動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直接體現對GDP的貢獻。

    對于與利潤總額較為同質化的凈利潤調整為凈資產收益率,主要考慮凈資產收益率能夠衡量企業權益資本的投入產出效率,反映企業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體現了國資委履行保障出資人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損失的法定職責,體現了國資委作為出資人對中央企業資本回報質量的要求,符合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導向,有利于引導中央企業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效率,加大虧損企業治理力度,加快“兩非”“兩資”剝離處置,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提升凈資產創利能力和收益水平。

    上述電力央企子公司的負責人換句話說,就是在“提效率”,以及“提高投資質量”。

    他分析道,具體來看,以前自己所在的企業投資項目,更關注投資的質量,更多關注的是資產的增長,未來如果考慮凈資產收益率,那就要注重資產和收益的比率,不能再一味追求大,以后要用更加謹慎的態度去選擇投資項目,追求高收益和優質的項目。

    落實到執行上,他表示,其實,此前也有投資項目的最低限凈資產收益率的要求,經過如今的調整,企業未來做投資時,會更加追求高收益。他舉例表示,自己帶團隊的這幾年中,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前提下,為了養活手下的人,低利潤率的項目也會投,就是攤大餅,不排除堆砌一些投資回報不甚理想的項目,只要完成利潤總額的目標就可以。

    現在監管層的考核導向出現了轉變,自己會更加注重高效益的投資項目,不過,從時間周期上來看,他認為還不會那么快體現出來,投資風向的轉變,需要一個轉變過程,后期會慢慢隨著考核導向的變化,走向新的路徑。

    上述能源央企子公司的計劃發展部負責人亦對自己所在企業的未來投資方向做出了最新預判,他表示,未來的投資偏向,傳統業務的內容會逐漸減少,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的投資比例會逐漸增加。

    他說:“我們不會在傳統煉油的相關產業鏈上再鋪大量的資金了,這個市場在逐步萎縮,以前單純考核利潤總額時,我們可能會更偏向傳統業務,沒有很注重投入產出比,現在要考核凈資產收益率,那我們就會轉向投更具備可持續發展且回報更高的新業務領域。”

    要現金

    除了凈資產收益率的調整,國資委此次還用營業現金比率替換了營業收入利潤率指標。

    這兩個指標的分母均為營業收入,但營業收入利潤率的分子為營業利潤,營業現金比率的分子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營業現金比率與凈資產收益率的結合,實現了財務三張主表的緊密耦合,體現了資產負債表觀、損益表觀與現金流量表觀的統一融合。

    在國資委看來,考核營業現金比率主要是為了體現國資委“要有利潤的收入和要有現金的利潤”的監管要求,有利于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有利于推動中央企業在關注賬面利潤基礎上,更加關注現金流的安全,更加關注可持續投資能力的提升,從而全面提高企業經營業績的“含金量”,真正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上述財務負責人表示,這些調整,體現出了監管層對央企現金流的重視。

    他舉例道,有不少子企業銷售收入做得很高,但是賬回不來,也就是現金回不來,形成壞賬,影響現金流的存量和增量,給企業帶來了一系列的系統性問題。所以,未來更加重視現金流,并提高銷售質量的考核導向,是大勢所趨。

    上述電力央企子公司的負責人分析道,從財務指標上看,必須要考慮現金流的利潤保證倍數,也就是現金流要達成利潤的多少倍,企業發展才能維系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同樣,以前為了養活團隊,他可能會接一些現金流不是太優的項目,現在指標調整了,未來不能帶來現金流的項目,他就會多加斟酌了。

    斟酌的方向將包括項目合作業主的實力,原有的合作誠信度等細化指標,他說:“反正以后那種單純為了維護關系的項目,我就不搞了,我得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比如好不好收賬,錢能不能回來,這才是與新考核要求相匹配的考慮。”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昌明認為,用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營業收入利潤率指標,剔除了應收賬款的影響,更反映了企業的收入質量水平,有利于推動中央企業在關注賬面利潤基礎上,更加關注現金流的安全,防止盲目擴張可能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國有資產損失的風險。

    祝波善則評價道,設定營業現金比率這個指標,應該是本次“一利五率”指標體系中最大的變化,對于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在當前及未來的發展環境中,企業不僅要有利潤,更要有現金的利潤。長期以來,還是有些企業利潤指標不錯、但現金流指標不佳的狀況。而現金流指標不佳,會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他表示,這個指標的設定,可以促使央企不斷提高經營業績的“含金量”,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穩負債

    從“控”到“穩”,國資委對于央企負債率的要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從近年監管實踐看,國資委堅持對資產負債率的考核很好地約束了部分企業盲目擴張的沖動,因此要繼續堅持對資產負債率的約束。

    具體來看,穩負債是指資產負債率穩定在65%左右,也就是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65%以下”調整為“穩定在65%左右”,國資委的主要考慮是,當前既要保持中央企業穩健的財務結構,又要支持企業在經濟復蘇中加快結構調整,加大戰略性投資力度,為轉型發展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持。

    基于此,國資委下一步對負債率管控將堅持“有保有壓,總體穩定”原則,對處于戰略投入期且本身負債率較低、風險可控的企業可以允許負債率適度合理上升,但對負債率高于警戒線和管控線,且投資方向不符合主業實業要求、投資管理水平較差的企業還要堅定不移壓降負債率。

    上述電力央企子公司負責人理解是,“控”是不能超過的意思,“穩”則表示可以有一定的波動。資產負債率是企業發展的衡量尺度,有時候投資項目多了,就會推動資產負債率的上升,投資項目有一個收益周期,后續可能會慢慢回歸正常。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穩,也和大環境有關系,代表監管層鼓勵央企更多去投資。

    朱昌明提醒道,資產負債率和現金流都是評價企業運營風險的指標,但是企業的經營千差萬別,需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設置負債率指標、營業現金比率等運營指標,以達到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有效防范化解運營風險。

    他表示,負債率指標過高,預示企業經營風險大,但是如果企業資產負債率處于合理的范圍,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現金比率處于良性區間,則合理的資產負債率水平是企業經營能力的重要體現??梢詾楣蓶|創造更大價值。

    因此,對于處于戰略投入期且本身負債率較低、風險可控的企業可以允許負債率適度合理上升,但對負債率高于警戒線和管控線,且投資方向不符合主業實業要求、投資管理水平較差的企業還要堅定壓降負債率。

    上述財務負責人提出的期待則是,未來不論央企考核指標如何調整,都要謹防鞭打快牛的心理和導向。不一定提高就是好,有時候穩和適量放緩,從控債務到穩債務,也是一種科學的改善,體現了外界環境和大的政策背景下適應環境的一種改變。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兼國資新聞部主任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國企國資等領域。擅長于深度分析報道、調查報道、以及行業資訊。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legend id="oaouc"><sup id="oaouc"></sup></legend><center id="oaouc"><wbr id="oaouc"></wbr></center>
  • <center id="oaouc"><button id="oaouc"></butto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