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oaouc"><sup id="oaouc"></sup></legend><center id="oaouc"><wbr id="oaouc"></wbr></center>
  • <center id="oaouc"><button id="oaouc"></button></center>
  • 經觀頭條 | 明星公司200億理財投資爭議背后 九安問題待解

    張英2023-02-10 21:37

    (美編:肖麗亞)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英 鄭淯心 這是一個價值200億的問題。“我能想到我會賺這么多錢嗎?”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劇增收益,九安醫療(002432.SZ)董事長劉毅在2月7日接受經濟觀察報專訪時,仍然表現出了一種難以置信。

    憑借新冠抗原產品大幅拉升業績的九安醫療,被認為是2022年A股最賺錢的醫療公司。2022年業績預告顯示,該公司扣非凈利潤達到166億元-176億元,同比增長1918.30%-2039.89%。

    九安醫療近日公告稱,擬以不超過200億元自有資金進行委托理財及證券投資。

    消息引爆市場。投資者們提出“為什么不用于分紅”“為什么不回購股份刺激股價”“為什么沒有投資新興行業”“九安證券正式誕生”的詰問。而在商業問題之外,這類公司還飽受類似“發國難財”的道德質疑。

    其實不僅是九安醫療,在新冠疫情中有一批賺得盆滿缽滿的公司,或是突然解決了生存問題,或是實現了營收利潤的飛躍,它們可能是醫療企業,也可能是線上業務公司,他們都將面臨同樣的拷問:當疫情中突然產生的巨量需求戛然而止的時候,它們過去在經營管理中的難題是否得以破解?今天耀眼的業績能否在未來得以延續?它們會是像煙花一樣絢爛地流過,還是真的成為一顆恒星?

    這或許可以被稱為商業中的“九安問題”。

    不同的企業選擇不同的辦法,與九安醫療自身采取審慎的守勢不同,穩健醫療卻表現出了更積極的一面,在低值醫療耗材市場大舉并購。而康希諾則通過大量回購用于激勵團隊員工……

    市場會給出答案。

    最賺錢醫療上市公司拿170億理財

    九安醫療1月31日公告,擬使用最高額度不超過(含)17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自由資金進行委托理財,擬使用最高額度合計不超過(含)3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

    200億的額度超過了2020-2022年企業歸母凈利潤總和,其中大部分是2022年獲得的。2022年前三季度九安醫療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77億元。

    這一消息出臺后,資本市場反應熱烈,不少股東認為九安應該趁機做并購,而另外一些則認為還不如分紅,也有人提出應該回購股票。

    采訪的一開始,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就向記者強調,這筆錢不是炒股,他稱這些錢主要用于投資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固定收益類資產。

    “我們有很多資產是美元資產,現在在美元加息背景下,基準利率指導價4.5%-4.75%,前幾天溝通了幾家商業銀行能給出的一年收益可以到5.5%-6%,當然利率也會有變化。”

    劉毅認為選擇委托理財和證券投資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我們現在短期并沒有這么多花現金的需求,或者在新的行業新的業務方面,我也不認為我們公司具有這樣能在短期內做出百億級投資決策的能力,那我就做保值增值。”

    他認為,這才是維護股東的最大利益。

    200億決策最初就是劉毅的提議,在內部討論時,大家對他的這一投資決策沒有意見,之后再經過了董事會投票。劉毅是九安醫療的實控人,董事長和總經理。

    在劉毅看來,任何行業都有學習、摸索周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投入和積累才能獲得收益,而絕大部分并購都是失敗的,當前他還未發現一個值得花如此巨量的資金去投資的新產業方向。

    面對分紅的詰問,劉毅說,“我們肯定按照規定分對吧?這個錢也不影響分紅,不能說我理財了就影響分紅了,這倆沒關系”,他稱“具體的數字我們還沒有討論過”。

    面對把資金用于回購的選擇,劉毅反問道,“為什么要回購?”“分紅、回購能抬升資本市場股價,怎么可能呢?二級市場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太多了,我們不要一廂情愿的去想這些問題”。

    200億理財及證券投資公告發布后第二日,九安醫療股價上漲了6.8%,此后幾日呈波動性下跌,截至2月10日收盤,九安醫療報51.96元/股。

    “奇跡”是如何發生的

    在新冠疫情前,沒有人敢想象九安醫療有朝一日會成為關注度如此高的A股明星企業。

    成立于1995年的九安醫療原是一家生產血壓計等傳統家用醫療電子產品的供應商,2010年上市后,開始探索慢病管理的互聯網醫療模式,但長期處于投入大產出小的狀態。2013年到2018年,公司扣非凈利潤,連續6年為負。歸母凈利潤呈現出單數年虧、雙數年盈利的波浪線,多次通過出售資產等方式扭虧為盈,避免被ST。

    而在二級市場上,九安醫療的股價長期低于發行價,維持在10元以下。“無論媒體還是股民,以往對九安做互聯網醫療這件事并不認可,沒有人相信九安能探索出一套真正有效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劉毅對經濟觀察報直言。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九安醫療。

    九安先后憑借額溫計、新冠抗原兩大爆款產品實現利潤飆升,這兩項業務被他稱為爆款業務。

    2020年,國內外新冠疫情吃緊,九安醫療面向海內外銷售額溫計、血氧儀等防疫物資,單月額溫計產量曾突破100萬支。

    九安醫療董秘鄔彤回憶,最忙的時候,包括他在內的許多高管也曾到流水線上給額溫計貼生產標簽。

    該年度,九安醫療營收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184.36%,同時扭虧為盈,扣非凈利潤 2.47億,同比增長202.39%。

    2021年,九安醫療被更大的“餡餅”砸中。

    11月,九安醫療的新冠抗原自測試劑盒獲得美國FDA應急使用授權。僅在一個月后,新冠變異株奧密克戎將美國疫情推向高峰,創下單日新增感染超50萬例的記錄。面對突然爆發的檢測需求,美國本土企業因受疫情影響無法及時提升產能。

    憑借中國國內工廠的供應能力快速搶占市場,九安醫療ihealth試劑盒成為美國最常見的新冠抗原產品。2021年12月到2022年1月,九安醫療接連收到美國政府多筆大訂單,訂單及合同總額超130億元人民幣,數額之高相當于其上市以來總營收的兩倍有余。

    在股市,九安醫療受到熱捧,2022年上半年九安醫療股價一度上漲至99.12元的歷史高點。

    為什么是九安

    對于業績騰飛,劉毅表現得較為理性,他用“中彩票”來形容2022這一年,理性看,也是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指,由于美國FDA準入較嚴,九安獲批時美國市場僅9家新冠抗原試劑盒提供商,相比于多家中國企業進軍的歐洲“紅海”市場,美國市場競爭較小,而奧密克戎的出現又讓這一市場體量暴增。

    地利則是中國強大的勞動力與產業鏈優勢。劉毅介紹,抗原試劑盒技術門檻低,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只要有足夠的人力就能在短時間內提升供應能力。2022年美國疫情頂峰時期九安醫療在中國組織了近10萬工人進行生產。在產業鏈上,以抗原試劑包裝盒為例,當時一天需要印刷1,000-2,000萬個,美國試劑盒企業難以在其本地找到具備如此大產能的印刷廠,而九安在天津及周邊很快就找齊了供應商。

    人和是指公司管理及執行能力。劉毅認為,與中國多家體外診斷企業相比,九安作為一家很少涉足該領域的企業,優勢在于很早就在美國設立子公司,具備在當地快速進行產品性能和臨床試驗的條件,且此前已積累了FDA申請經驗。

    對于未來新冠抗原需求趨勢,劉毅回答得十分謹慎。“你覺得中了一次彩票第二次還能中嗎?也不一定,我不知道。我從不關心這件事在時間上的長度,因為受到疫情、疫苗以及宏觀政策的巨大影響,這是老天爺的事,跟我沒什么關系。我們只能說在人們需求最大時、健康受到威脅時,最大限度去滿足。”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新冠疫情逐漸消退,九安醫療的業績將由非常態回歸常態是眾多投資者的共識。

    其實,在2022年度內已有這樣的趨勢。美國奧密克戎疫情高峰期僅持續了冬季兩個月,九安醫療2022年度絕大部分業績也由這兩個月貢獻。年內股價也隨之變化,已從最高點99.12元近乎腰斬至50元左右。

    潮起潮落

    九安醫療現象并非孤例,新冠疫情三年里,疫苗、核酸、防護服等多個領域都有不少類似案例。

    在新冠疫情之前,科興生物主要銷售甲肝、流感等疫苗,2019年,其營收規模為17億元,凈利潤在3億元。

    2021年2月5日,科興新冠疫苗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此后科興生物業績平地起高樓,2021年,科興生物銷售額為193.75億美元(約合128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91.6%,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為84.61億美元(約合559.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008.5%。

    相比于科興,同為中國國內主要新冠疫苗廠商的康希諾(06185.HK)盡管在利潤規模上相差甚遠,但也依靠新冠疫苗一舉改變企業長期以來的虧損局面。

    財報數據顯示,康希諾2016年至2020年末均為虧損狀態,且虧損呈現出擴大趨勢。2021年2月康希諾研發的新冠疫苗“克威莎”獲批上市,康希諾2021年營業總收入為43億元,同比增長17174.8%,并實現了扭虧,盈利19.14億元。

    在核酸領域,作為最早獲批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的6家企業之一,圣湘生物(688289.SH)在2020年實現業績大爆發,營收直接從2019年的3.65億元暴增近13倍,至2020年的47.63億元。

    核酸檢測服務商龍頭企業金域醫學(603882.SH),2021年前三季度總營收86.17億元,同比增長47.87%,新冠檢測服務占其中四成,約33.56億。2022年前三季度,金域醫學營收122.08億元,同比增加41.67%;歸母凈利潤24.48億元,同比增加46.41%。

    但隨著中國防疫環境的變化,不少企業的業績很快被打回原形。

    以新冠疫苗廠商為例,康希諾2022年業績預告,歸母凈利潤預計將虧損8.3-9.96億元,再度重回新冠疫情前的虧損狀態。除康希諾外,新冠滅活疫苗提供商康泰生物也出現了虧損??堤┥铮?00601.SZ)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預計虧損7600萬元至1.5億元,與2021年相比,由盈轉虧。

    對于虧損原因,康希諾與康泰生物均重點提及新冠疫苗銷量大幅下滑對業績帶來的影響。因疫情一度飛升的“手套矛”英科醫療(300677.SZ)也面臨相同局面,2022年業績預告企業凈利潤下降超9成,從2021年74.3億元縮水至5億-6.5億。

    “巨額收益”怎么花

    疫情紅利潮退后,賺了大筆錢的企業接下來怎么辦,不同的企業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部分企業表現積極,以口罩、防護服賺得大額收益的穩健醫療(300888.SZ),在2022年頻頻出手進行大手筆收購。該企業在2020、2021兩年獲得歸母凈利潤超50億,相當于疫情前五年歸母總利潤的2.5倍。

    2022年4月,穩健醫療以7.28億元收購同行隆泰醫療55%的股權。2022年5月,穩健醫療又以6.52億元跨界投資注射穿刺類業務(中國醫用低值耗材市場占比最大的業務),收購湖南平安醫械科技65.55%的股權。穩健醫療高級投資總監廖冠來曾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收購湖南平安醫械一方面是希望打造國內低值耗材龍頭地位。2022年6月,穩健醫療再以4.5億元收購桂林紫竹乳膠100%股權。

    長期以來,穩健醫療所處的中國低值醫療耗材市場集中度低,相關企業業務單一,沒有出現真正的行業龍頭,穩健醫療正向這一目標前進。

    除了積極出手并購外,部分企業將收益花在新業務發展、股票回購和分紅上。

    康泰生物近日稱,在注重布局研制多聯多價疫苗、新型疫苗、升級換代現有疫苗的同時,公司持續探索疫苗新技術路徑的應用研究和布局新技術平臺的建立,包括mRNA技術、病毒載體技術、新佐劑技術等。

    智飛生物也表示,公司未來3-5年將穩步推廣近一兩年上市的自研產品,包括用于結核病潛伏感染的診斷試劑宜卡、用于潛伏感染人群的預防性治療產品微卡以及重組新冠蛋白疫苗智克威得??迪VZ在2022年12月完成回購683,748股A股,使用資金總額約1.5億元,未來擬用于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康希諾認為,其所在的生物醫藥行業,人才積累是夯實發展的資源也是牽引突破的動力。

    也有公司賺到錢就進行了分紅。

    圣湘生物2022年前三季度計劃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8.61元,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5億元。此前2020年、2021年,圣湘生物也在當年三季度推出分紅預案。

    疫情后,九安醫療仍然將主攻耕耘了12年的互聯網醫療。劉毅計劃在2023年互聯網醫療上的投入同比增長一倍,不過對于具體數額他并未披露。糖尿病診療照護“O+O”是九安近年來集中投入的互聯網醫療模式。

    在劉毅看來,互聯網醫療領域目前仍面臨商業化困境,這或許是他認為當前階段不必將巨額收入大量用于該領域投資的原因,而這也并非是短期內能用巨額資金解決的問題。

    最關鍵的難點是支付方式上。“醫療不是送外賣,消費者自己直接付錢就可以了,醫療系統的付錢不是消費者自己就能付的。”劉毅說。

    |專訪┃

    經濟觀察報:公司是把去年賺到的錢都用于理財嗎?

    劉毅:第三季度是現金100多億,此外還有金融資產,加上就不只100多億。今年預期的利潤是165億到170億,這只是歸母的,不歸母的不也在賬上嗎?還有去年的收益,所以不是所有的錢。還有這200億,沒有說一定是200億,是最大額度200億,這是交易所新的規定。

    分成委托理財和證券投資。實際上現金管理也屬于是委托理財,比如說我們在銀行的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實際上我們已經有了很大一部分的保本票據,它也屬于委托理財,但是好像大家聽到理財這件事情感覺跟銀行存款沒關系了是吧?實際上它這里面含著類銀行存款。強調得很清楚,它是風險較低、收益穩定的固定收益類資產。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要做這個決策?

    劉毅:其實沒啥,這個東西很明確,第一任何行業它都有周期的,你上來可能都要學習、摸索,然后才有收益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現在沒有一個很好的方向說我們能花這么多錢去做產業投資。比如我看好一個方向、一個行業,現在花這么多錢去做,現在還沒有這個需求。但是錢得保值增值。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不把大量的錢去投你們之前做的糖尿病業務?

    劉毅:那個花不了這么多錢,哪花得了這么多錢,你覺得能花得了這么多錢?我們這200億其實是我們正常生產經營對資金的需求不受任何影響的情況下,相對來說是富余的,未來除非我們有大的比如說產業投資或者大的并購,但我們根本就沒想過并購。沒有這些需求,我這些錢不得產生價值嗎?很簡單的一件事。

    經濟觀察報:有沒有考慮過分紅?

    劉毅:我們肯定按照規定分對吧?這個錢也不影響分紅,不能說我理財了就影響分紅了,這倆沒關系。

    今年的分紅計劃按照監管規定來做。公司章程上也寫明了,我們按照規定正常合規執行。具體的數字我們還沒有討論過,反正具體的數字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才行。

    經濟觀察報:有的公司賺了一筆錢,他會考慮回購股票,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方案?

    劉毅:我們早就回購過了,我們在2021年回購了兩次,每次花了一個億回購。

    今年在回購方面我們現在沒有真正的想法,因為現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沒覺得回購對我們公司的未來發展有多大的意義。

    為什么要回購?憑什么說回購我就要回購???分紅、回購能抬升資本市場股價,怎么可能呢?二級市場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太多了,我們不要一廂情愿地去想這些問題。

    經濟觀察報:決策這件事你們大概花了多長時間?是一個什么樣的流程決策?

    劉毅:就按正規流程決策,先公司內部討論,再經過董事會,然后各部門進行測算對他們經營業務的影響。

    經濟觀察報:一開始內部討論大家是什么意見?

    劉毅:沒有什么特別意見,大家對我這個意見沒有什么意見。

    因為我們的核心是說過去這么多年,我們看到在資本市場上擴大新業務,都需要時間,需要投入,需要積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公司不可能拿這么一大筆錢去做嘗試,沒有任何道理。而且公司目前情況下也沒看到任何的并購需求、并購的想法。這個時候很簡單,就得做保值增值。你們老操心我怎么花錢干嘛呀?

    經濟觀察報:您為什么覺得自己做出這樣一個決策,比股東自己拿到分紅做理財投資效率更高?

    劉毅:您覺得是在企業家手里效益更大,還是在個人手中效益更大?我們覺得應該在公司手上,對股東的增值回報會更好一點。畢竟公司這些人是在市場中磨練過的,有一定的專業積累的,對市場風險有一定意識。

    我們現在為什么不去按照有些人說的去做大的并購,你以為并購就能產生價值?我們看到的并購案例大部分都是失敗的,所以我們做這樣一個選擇也是經過了考量的。

    經濟觀察報:您對這筆錢有沒有一個長期的規劃,比如說在未來多少年之內考慮到把更多的錢投入到什么地方去?

    劉毅:沒有哪個公司有這么長期的規劃,那些規劃能信嗎?沒有一個規劃能做成功。我能想到我會賺這么多錢嗎?我不知道。同理,我怎么知道以后會是什么樣的,我解決現在的問題,現在是美元加息利率較高,我們美元資產把這個收益先獲得。

    經濟觀察報:也很關心你們的互聯網醫療業務,今年你們計劃大概要投多少錢在互聯網醫療領域。

    劉毅:現在正在做這樣的規劃,比去年可能漲一倍。

    以前其實媒體也好或者股民也好,對我們做互聯網醫療這件事情實際上都沒有人認可,誰認可?你說我們不關心股東價值,我們天天講我們在干嘛,沒人聽,誰信呢?

    經濟觀察報:現在您怎么看互聯網醫療這一塊業務的前景?

    劉毅:我都做了12年了,你覺得我怎么看?當然覺得它很有前景。你想,堅持一年的時候多少人做?一堆人做,5年的時候沒幾個人做了,10年還有誰做,我們堅持12年了。

    經濟觀察報:賣藥的還可以。

    劉毅:賣藥是互聯網醫療嗎?你認為什么叫醫療?如果把醫療定義為患者治療疾病,賣藥跟患者治療疾病有什么關系?我直接在醫院不就拿到藥了嗎?

    醫療的本質說為患者治療疾病,治療疾病你的考核標準第一是把病人治好,第二關鍵點就是便宜。賣藥對這兩個問題都沒有解決,它不是醫療,他是電商。

    經濟觀察報:您認為現在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因素還有哪些?

    劉毅:制約因素涉及到的環節就多了。這件事情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在做從0到1。全世界你說哪家互聯網醫療做成了?

    以前都是美國有谷歌,我們做百度。美國有個雅虎,我們新浪?;ヂ摼W醫療美國也沒人做成功。而且這件事情要借助移動互聯網、借助物聯網,這兩個新的科技手段。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個互聯網血壓計,我們在全世界走到前面的,但你光有移動互聯網也沒解決問題,你還要創造出一個對醫療有效的模式。所以我們在做這件事情,我們覺得我們對股東價值最大化做了很大的工作。但是資本市場不認可,資本市場哪有認可的?

    經濟觀察報:我剛在樓下看到有一個公司愿景,成為全球互聯網醫療及智慧生活的開拓者,現在有變化嗎?

    劉毅:沒變化。堅定的走自己的路,不管你們怎么說,我沒錢的時候就這樣干的,我們有錢的時候也這樣干。沒錢的時候你們說這公司連續6年非經常性虧損,有錢的時候你們覺得這個錢都沒花在主業上。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聞部記者
    關注醫療、公共衛生等大健康領域,報道醫療創新與科技、健康管理與照護、公共衛生事件等。新聞線索請聯系郵箱:zhangying@eeo.com.cn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legend id="oaouc"><sup id="oaouc"></sup></legend><center id="oaouc"><wbr id="oaouc"></wbr></center>
  • <center id="oaouc"><button id="oaouc"></button></center>